招生学院
国学院
0篇简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,是新中国第一家以“国学”为名的教育科研机构,下设经学与子学、国文、国史、国学基础四个教研室及西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。自建院以来,以“究古今之际,通天人之变,育栋梁之才”为宗旨,致力于恢复“和合贯通”“求知致道”的学术传统,努力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国学学科体系。
国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人,其中教授14人(二级教授以上者七人),副教授14 人,讲师7人,专职博士生导师 17人。其中有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成员1 名,长江学者3名。教授、副教授人数占比80%,教师取得博士学位的达到94%,中青年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。学院教师年龄结构合理,既有黄克剑教授、王子今教授、乌云毕力格教授、诸葛忆兵教授、梁涛教授、袁济喜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,也有一批学术视野开阔、功底扎实的青年骨干教师。
国学院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,在恪守师德的同时,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技能与水平,获得了学生的爱戴及同行的认可。以下为学院教师历年所获教学奖项:
人才培养特色
在人才培养上,国学院注重传统与现代、博通与专精、学习与生活的结合,培养具有厚重品质、宽广视野、现实关怀的“国民表率、社会栋梁”。具体特色如下:
1. 文史哲贯通
国学院全面开设有关中国古代语言、文字、文献、历史、文学、思想的基础性课程,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基础课之后,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,选择一定比例的研究性课程,自主攻读文学、史学、哲学中的任一学位。
2. 本硕贯通
国学院鼓励学生本科阶段以“博”为主,努力夯实国学各科基础知识,硕士阶段则以“专”为要,竭力拓展专业知识。相应地,在学制上,国学院努力贯通本科、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,为学生由博入专提供宽松的环境。近三年,国学院本科生的保研率,每年都在80%以上(学校平均保研率为30%左右)。
3. 知行贯通
学院秉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,建立游学制,鼓励学生走出书斋,行万里路,开拓学术视野,着力培养学生心系社会的现实情怀,促进学生发现真问题、开展真研究、提出真见解。
2014-2019年,国学院教师共组织了49次专题游学活动,带队教师达81人次,参与学生约190人左右。
4.中西贯通
国学院极其重视师生的国际交流,绝不做固步自封、夜郎自大的国学。目前,已与国学院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包括: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;德国的波恩大学、慕尼黑大学、科隆大学和哥廷根大学;英国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;法国的巴黎高等研究院;比利时的根特大学;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;台湾的台湾大学、台湾“中央”研究院;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;等等。
2016-2019学年国学院学生校际交流名单(据不完全统计)
5.全员导师制
6.奖助金基本全覆盖
此外,国学院设立“国学基础奖学金”,以奖励致力于国学学习与研究的学生,并设有程十庆“咏而归”国学奖学金、纪宝成国学教育基金奖学金、冯其庸助学金等,综合覆盖面接近百分之百。
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
国学馆前厅
特色课程:
(古琴室)
国学院一直致力于特色课程的研发,经长期实践,已建立起一整套大学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。
1.原典研读课程。立足于国学原典,将各种研究方法、考察角度相结合,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。 已开设课程包括“《周易》研读”“《论语》研读”“《孟子》研读”“《老子》研读”“《庄子》研读”“《左传》研读”“《史记》研读”“《诗经》研读”“《红楼梦》研读”等。
2.西域语言课程。西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开设多门西域语言课程,包括梵文、藏文、蒙古文、满文、西夏文等,让有志于研习西域语言与历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学习的机会。
3.古琴班。聘请古琴名师授课,同时引导学生将古琴的演奏实践与古代琴学典籍研读相结合。学制两年。凡是国学院在读学生,均可免费学习。
4.诗词写作。旨在以“创作辅助研究”的思路,从创作实践出发,回溯古人创作语境,为诗词曲等各文体的研究提供思路。
5.课下读书班。
学院汲取西方名校经验,兼采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模式,开辟出经典读书班的教学方式:教师独立或合作开设基于国学原典的专题读书班,带领学生精读古代经典文献。
学院部分读书班统计
毕业去向
除继续深造外,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多为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、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、行政机构、企业等。主要签约单位有:上海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、中共广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、中国国家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、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、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教育电视台、郑州航空港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(今日头条、抖音)等。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,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%。
查看更多
专业方向 | 所属专业 | 类型 | 学制 | 学费 | 地点 | 查看简章 | 对比 |
---|